导入数据...
...
 
新闻动态
协会新闻 学校后勤新闻企业新闻动态
 
 
【协会课题结题成果】科探活动中“一核二元三润美” 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模式
时间:2021-11-01 14:54:03    编辑:郑云泽(秘书处)
    查看:7540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幼儿园

成果来源:

李季湄在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强调“幼儿学习的特点就是做中做,玩中学、生活中学,通过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来学习”。同时,《指南》在对科学领域的解读强调直接感知(直接经验)、亲身体验(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实际操作),可见科探活动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良好载体。

幼儿动手能力培养问题亟待解决,表现为:兴趣持续时间较短、动手操作力较差、交往合作能力不够强、创新意识不够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教师仍处于活动的主导地位,家园未建立有效活动联结,具体表现有:第一,活动问题多数并非来源于幼儿真实生活;第二,活动材料投放不够科学;第三,活动内容的开展多数并非追随幼儿的兴趣;第四,更加注重活动结果,不能有效关注幼儿在过程中有效试错,探究浅尝辄止;第五,活动评价浮于表面;第六,家长不够重视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等。

基于幼儿园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历史渊源,课题组聚焦幼儿动手能力发展的问题与症结,开展了以STEM教育为理念导向、以“幼儿科探活动”为实践平台,逐步构建出科探活动中“一核二元三润美”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模式。

研究中,课题组将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模式比喻为人体结构,其中,“一核”即统筹架构“四轮六步”研究理论与实践体系,寓意人体大脑,把控整体方向、盘活教育科研工作全局。“二元”一指认识成果“三个形成”,意寓人体血液与组织;二指操作模式“四层三级”,意寓人体骨骼,在核心大脑把控下,血液与组织、人体骨骼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在三者的有机运转、渗透、孕育下,幼儿在“真实、深入、融合、开放、民主”的科探活动中经历着有意义的学习,促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使科探之花在我园不断润育出孩童“喜操作、乐探究、善合作、敢创造”四大成长之美、教师“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内外兼修”三大发展之美、名园“弘扬科探、推行范式、示范辐射”三大效应之美。

 

成果目录:

一、问题提出

(一)动手能力培养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存在较大缺陷。

(三)科探活动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三、理论依据

(一)皮亚杰儿童认知理论

(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

(三)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四)STEM教育理念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科探活动

(二)幼儿动手能力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分析法

(三)访谈法

(四)观察法

六、研究目标

(一)架构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理论与实施体系

(二)聚焦科探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培养要素

(三)建构以科探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实施框架

(四)形成以科探活动培养动手能力示范效应

七、研究内容

(一)聚焦并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发展

(二)探寻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新模式 

(三)加强幼儿动手能力发展家园协作

八、研究成果与效益

(一)研究成果“一核二元”

1.“一核”:统筹架构“四轮六步”理论与实践体系

(1)“四轮驱动”架构研究保障。

(2)“六步生花”层层实践运行。

2.“二元之一”:认识成果“三个形成”

(1)形成了幼儿动手能力培养重要性的正确认知。

(2)形成了家园协作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共育理念。

(3)形成了授幼以“鱼”到授幼以“渔”教育观念。

3.“二元之二”:操作成果“四层三级”

(1)“科探三开”提供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基础。

(2)“科探三课”优化幼儿动手能力活动内容。

(3)“科探三小”追随幼儿动手能力有效实践。

(4)“科探三评”保障幼儿动手能力质性提升。

(二)研究效益“三润美”

1.科探润童心,浸育幼儿成长之美

(1)喜操作:玩中做玩中学。

(2)乐探究:真问题真解决。

(3)善合作:小社会大作用。

(4)敢创造:新挑战新收获。

2.科探润园丁,成就教师发展之美

(1)推崇高尚师德,做到德才兼修。

(2)重视手脑同盟,做到教学做合一。

(3)关联发展主线,做到终身学习。

3.科探润园所,铸就名园效应之美

(1)紧扣发展需要,弘扬探究好品质。

(2)整合多方资源,推行科探新范式。

(3)开拓多种渠道,展开示范大幅射。

九、参考文献

(一)专著

(二)硕博论文

(三)期刊

(四)其他

(五)外文文献

一、问题提出

(一)动手能力培养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手是思想的镜子,是智力才能发展的刺激物,是意识的伟大培养者,是指挥的创造者。”“幼儿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手脑并用”的理论,他提倡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口、眼、手,在亲自感知、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强调了手指的运动,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陈鹤琴在“活教育”中认教学方法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许多心理学家也一致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幼儿期是幼儿躯体动作和双手动作发展的最佳时期,孩子的手越巧,脑子就越聪明。手的活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当幼儿双手活动时,指头上的神经细胞会随时将信息传到大脑,因而加强幼儿手的活动能开发大脑潜在机能。同时,对幼儿来说,手是他们认识事物,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关系到幼儿方方面面的发展,需要促使幼儿意识到这一点,喜欢自己的小手真能干,愿意提高自我服务能力,感受做事的乐趣,故从小培养孩子们动手能力非常重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相关纲领性或指导性文件中均提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保教,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

可见,不论是伟大的教育学家还是国家层面的教育指导思想,都强调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二)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存在较大缺陷。

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曾说过:“人的智慧是从人的行为开始的,动作之中延伸的。”但是,有的家长片面地把教育单一的看成智力开发,在早期教育上违背儿童的心理特点,强制性的智力开发,造成了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求见求全,盲目定向,过多的爱与包办,只要求进行知识灌输,只看孩子的分数而不看孩子自理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生活则事无巨细,娇生惯养,溺爱放纵,有求必应,唯恐孩子“受屈”。有些父母为显示对儿女关怀“无微不至”,就连整理书包、穿衣服、叠被子、系鞋带、扣一扣等统统代劳。事事不让孩子动手,等于阻断了孩子探索、尝试的途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对新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他的许多功能就会退化,甚至连思维也会变得迟钝起来,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孩子动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手--眼--脑协调的过程,为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就要先发展他的手指操作能力—让他动手,所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在幼儿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课题组编制问卷《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活动现状(家长版)》,以及《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活动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版)》,对我园幼儿动手能力发展情况做了初步了解,分析发现,我园幼儿在动手能力发展方面存在兴趣持续时间短、动手操作力较差、交往合作能力不够强、创新意识不够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教师仍处于活动的主导地位,家园未建立有效活动联结,具体表现为:第一,活动问题多数并非来源于幼儿真实生活;第二,活动材料投放不够科学;第三,活动内容的开展多数并非追随幼儿的兴趣;第四,更注重活动结果,不能有效关注幼儿在过程中有效试错,探究浅尝辄止;第五,活动评价浮于表面;第六,家长不够重视幼儿动手能力培养。

基于此,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现状亟待改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达到问题的解决?

(三)科探活动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良好载体。

科探活动的重要价值:幼教专家李季湄在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强调“幼儿学习的特点就是做中做,玩中学、生活中学,通过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来学习”。同时,《指南》在对科学领域的解读是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强调直接感知(直接经验)、亲身体验(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实际操作)。

可见,科探活动不仅遵循、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亦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最佳载体,故本研究中,课题组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依托,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又可以平衡、整合儿童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我园科探活动的历史沿革:1996年起,我园依托四川省普教科研课题“开展科技启蒙教育,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课题研究,广泛持续地开展了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该课题曾获四川省第二届普教教学成果二等奖,南充市普教教学成果一等奖。其研究成果集《幼儿现代科技启蒙教育》一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2015年起,主动对接南充市科协、南充市机器人协会等单位与组织,利用“全国科普日”、“科技创新周”等活动,在幼儿园开展更为丰富的科学活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如创客教育、科普日活动、机器人挑战赛等,积累了较为扎实的科学活动基础,深厚的科学教育底蕴。2018年,我园被批准成为中国首批STEM教育种子学校,这也意味着我园的科学探究活动再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综上所述:课题组以科探活动为依托,以适合儿童的方式,让儿童通过双手,使身体与大脑运动的过程中与真实世界进行互动,领悟未来世界对他们的关注,体现“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先进理念,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一)调研分析我园幼儿动手能力发展现状,并分析存在的原因。

(二)根据产生问题的症结,探寻帮助教师和家长掌握更为科学,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的方法。

(三)帮助幼儿提高动手能力,促其全面发展。

 

三、理论依据

(一)皮亚杰儿童认知理论

我国幼儿园儿童基本年龄3-6周岁,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会出现以下特征:第一,儿童感知觉出现系统性和概括性,表现为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与比较,这是幼儿进行动手操作的基本要求;第二,儿童思维可逆、记忆策略趋向成熟,表现为能够组织匹配信息并合理联想,这是支持推理和分析数据的重要能力;第三,元认知能力开展发展,表现为儿童对“我已经做过什么,还需要做什么”进行清晰表述,这是动手操作中进行工程设计不可缺少的自我认知能力;第四,儿童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学习材料和学习结果的归属问题对小组合作的影响逐渐减弱,有利于教师组织儿童进行合作学习。

(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

陶行知提出了:“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让孩子获得无拘无束的自由人生,并从中得到真实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中,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学生等主体出发,都强调“做”这一实践的重要性,把“做”定义为面向幼儿教育的实践操作。

(三)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先生于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时提出的,脱胎于杜威当年在芝加哥所主张的“做中学”(Learnins by doing),要求不但要在“做”中教与学,还要不断地在“做”中争取进步。其认为要做现代的中国人,必须是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要服务,此外还要有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能够合作,其目的就是要训练儿童做这样的人。

(四)STEM教育理念

在我园之前的“科技启蒙教育”的课题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STS教育理念,在当时的教育背景下,它对我园的课题研究及教学模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TEM与STS一脉相承,但又在其基础上在了进一步的更新与发展,更符合时代潮流与需求。

STEM源自科技大国与科技强国——美国,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其中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数学则作为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由此可见,生活中发生的大多数问题需要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共同解决。

STEM教育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与真实情境的互动过程中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探究、体验、协作是STEM的主要学习方式。在STEM教育中,四个学科素养的习得在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科学素养是即运用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是探究学习的基础;技术素养,也就是使用、管理、理解和评价技术的能力;工程素养,即对技术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它为理解科学和技术提供形象具体的客观载体;数学素养,也就是学生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探究科学知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工具。

2017年2月,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学习借鉴美国版STEM教育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首次定义了中国版STEM。STEM教育理念与课程主要运用在中小学阶段,近年来逐渐向幼儿园阶段延伸,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关注结果的开放性与创新性,在科学教育中幼儿探索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亦没有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案,科学探究是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在不断试错、改进与创新中找到更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综上所述:STEM教育回归了幼儿园科探活动的本质:让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反复实践与验证,去探索和发现世界,其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以及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相互契合,故本研究中以STEM教育,作为幼儿科探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综合性理论支撑,以促提幼儿动手能力发展。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科探活动

“探究”最大的特点就是幼儿探索的问题过程中自主、自愿,幼儿科探活动是指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的过程,其强调幼儿亲身感知,动手操作。

研究中,幼儿园改革以往传统科探模式,以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展“真实、深入、融合、开放、民主”的探究活动。

(二)幼儿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这个词的词源是“hands-on”,这个词的意思虽然有动手操作的意思,可实际含义比动手操作宽泛得多,还有亲身体验,亲自实践的意思(韦氏词典:relating to, being, or providing direct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operation or functioning of something)。不要把“hands-on”单纯地理解成动手能力,而最好理解成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等等,其体现了“做”这一行为,但更是培养实践、应用、表达的综合能力,是一种在进行思维过程之后完成活动的能力,其是一个人生存、生活和工作的先决条件。 

研究中,主要聚焦幼儿在科探活动中兴趣持续时间短、动手操作力较差、交往合作能力不够强、创新意识不够的问题,通过STEM理念下的科探活动促进幼儿智力与非智力发展,即“喜操作、乐探究、善交往、敢创造”的动手能力。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CNKI网络数据库、电子资源、相关专著书籍等搜集有关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幼儿动手能力等相关文献。对收集到的文献分别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幼儿动手能力两大维度进行归纳、分析,发现以科探活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相关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二)调查分析法

在现有硕博士论文基础上,根据本园实际,修改编制《职院附幼教科研状况调查问卷》,共计34道选项,通过问卷星发送53份问卷,回收53份,回收率100%,了解幼儿园教师对科研活动的理解与困惑,在研究方案中做出相应调整。

编制、发放问卷《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活动现状调查(家长版)》54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94%,初步了解研究初期,我园幼儿动手能力存在的问题、家长对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态度,并在2019年、2020年分别对家长再次进行追踪。

(三)访谈法

编制《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活动现状的访谈(教师版)》,访问教师32名,以笔与录音方式记录,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分析幼儿动手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指南》建议,聚焦在探究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四大要素:即动作灵活协调、初步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与表现和创造力。分别于2019年、2020年,对32名教师进行纵向追踪访谈 2次。

(四)观察法

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贯穿于活动始终,以图片、录音、视频等形式记录幼儿活动过程,而后就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四大要素给出相应评价与建议,及时进行学习故事反思记录,最终形成:幼儿的成长档案、教师成长档案袋。

 

六、研究目标

(一)架构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理论与实施体系

(二)聚焦科探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培养要素

(三)建构以科探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实施框架

(四)形成以科探活动培养动手能力示范效应

 

七、研究内容

(一)聚焦并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发展

以STEM教育理念开展科探活动,促进幼儿动作灵活协调、初步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表现和创造力的动手能力发展。

(二)探寻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新模式 

结合导致本园幼儿动手能力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通过以STEM教育理念下的科探活动,打破传统科学活动的束缚,从研究保障架构—幼儿动手能力聚焦—形成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策略,解决导致问题的原因的同时,形成本园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新模式。

(三)加强幼儿动手能力发展家园协作

研究中,以家园合作搭建科学探究活动平台,以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发展。

 

八、研究成果与效益         

以STEM教育理念,作为在科探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理念导向,不断挖掘、渗透幼儿科探活动的操作价值,形成科探活动中“一核二元三润美”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模式,由下图1所示:

图片1.png


图1  科探活动中“一核二元三润美”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模式

将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模式比喻为人体结构,其中,“一核”即统筹架构“四轮六步”理论与实践体系,寓意人体大脑,把控整体方向、盘活教育科研工作全局;“二元”一指认识成果“三个形成”,意寓人体血液与组织;二指建构操作成果“四层三级”,意寓人体骨骼,在核心大脑把控下,血液与组织、人体骨骼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幼儿在“真实、深入、开放、民主”的科探活动中经历着有意义的学习,而科探之花在我园不断润育出孩童“喜操作、乐探究、善合作、敢创造”四大成长之美、教师“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内外兼修”三大发展之美、名园“弘扬科技、推行范式、示范辐射”三大效应之美。

将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模式比喻为人体结构,其中,“一核”即统筹架构“四轮六步”理论与实践体系,寓意人体大脑,把控整体方向、盘活教育科研工作全局;“二元”一指认识成果“三个形成”,意寓人体血液与组织;二指建构操作成果“四层三级”,意寓人体骨骼,在核心大脑把控下,血液与组织、人体骨骼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幼儿在“真实、深入、开放、民主”的科探活动中经历着有意义的学习,而科探之花在我园不断润育出孩童“喜操作、乐探究、善合作、敢创造”四大成长之美、教师“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内外兼修”三大发展之美、名园“弘扬科技、推行范式、示范辐射”三大效应之美。

(一)研究成果“一核二元”

1.“一核”:统筹架构“四轮六步”理论与实践体系

(1)“四轮驱动”架构研究保障。

n 管理驱动:充分意识到科探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现实意义与问题存在,由幼儿园园长邓晓辉(正高级教师)亲自抓、副园长李海鹰(高级教师)、尹红(高级教师)、李朝霞(高级教师)为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部分青年教师参与其中,形成层层落实、人人有责、实打实做真研究。

n 制度驱动:根据幼儿园科研管理方案《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课题研究实施制度》等,结合本次研究,先后3次出台、修订、完善改革方案——《职院附幼关于在科探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研究方案》,涉及课题如何管理、如何研究、文字撰写、家园共育、教师奖励等多项条例,能够保障研究科学、合理、可操作进行。

n 人员驱动:研究首先需要一支强大的专家指导、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队伍以及和谐的家园共育氛围:

① 专家团队。由南充市教体局引领,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化树;南充市教科所规划办主任任兴灵(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南充市教科所办公室主任朱霞(高级教师)强力保障指导。

② 园所团队。我园建园于1958年,是南充市教体局直属幼儿园,系四川省示范性幼儿园,属具有良好办园资质的优质院所,作为省级示范园、科研强园、老牌名园,一直秉承“教育从心开始”的教育理念。全园教职工共计73人,包括1名正高级教师、3名副高级教师、西华师范大学校外硕导2名、硕士研究生2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若干。我园第一项省级科研课题《幼儿现代科技启蒙教育》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南充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其科研成果《幼儿现代科技启蒙教育》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面向全国推广。而后,《家园一体教育有效策略的时间研究》《幼儿园节日亲子活动的探索与实践》课题均喜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南充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期间另获得其他科研奖励数10项。现有在研省级立项课题2项,市级立项课题3项,含《核心素养视域下幼儿园科学探索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等。

③ 家园共育。一方面幼儿园曾有省级家园共育研究2项、市级研究7项;另一方面,家长支持、鼓励、配合幼儿园及教师工作,保障顺利进行。

n 经费驱动:每年有专门经费预算,此外,幼儿园环境改造、设施设备构建等,都向研究试验活动倾斜。

(2)“六步生花”层层实践运行。

在横向架构保障同时,以“六步生花”层层推进幼儿动手能力发展在科探活动中全面开花。

n 寻求专家建议,确立研究方向。

① 寻求专家团队建议。

2018年6月,先后3次拜访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化树教授、南充市教科所规划办主任任兴灵(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确定以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为研究方向。

② 头脑风暴出台方案。

2018年6月,就如何“聚焦动手能力”,先后开展集中研讨2次,小组分散研讨4次,重点解读重点解读《指南》《纲要》,以及国家对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要求等纲领性文件与会议,初步拟定《职院附幼科探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研究方案》。

n 开展问卷调查,深挖聚焦问题。

2018年7月,编制发放问卷《职院附幼教科研状况调查问卷(教师版)》《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活动现状调查(家长版)》,编制访谈提纲《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活动现状访谈(教师版)》,根据问卷与访谈,对比分析出我园幼儿动手能力现状及原因,结合问题再次修订《职院附幼科探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研究方案(2018年8月版)》。

n 审议工作方案,构建活动联结。

在聚焦幼儿动手能力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原因后,2018年9月,课题组再次召开集中会议1次,结合园所实际,在2018年8月出台的工作方案基础上,梳理、深挖幼儿园的资源情况,集中研讨2次,小组研讨2次,对方案进行完善、修订,出台《职院附幼科探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研究方案(2018年9月版)》,确定以“STEM教育”为理念导向、以“幼儿园科探活动”为实践平台,培养幼儿“喜操作、乐探究、善交往、敢创造”的动手能力

n 聘请专家讲学,完善研究工作。

2019年5月20日,聘请我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规划办主任任兴灵来园就举办讲座;2019年11月13日,聘请中一班家长来园讲学;2019年12月12日,聘请南充市嘉陵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蒲大勇来园就如何做研究举办讲座,专家们从专业的角度为幼儿园课题研究找到正确的方向,并给予中肯、科学、可操作性的建议。此外,幼儿园骨干教师祝银聆、吴翠华、赵霞、刘君、吴佳馨等就外出学习STEM相关活动,在园传达活动精神。

n 深化研磨课题,动手全面生花。

研究中,进一步解读科探活动与幼儿动手的内涵与细节脉络,为期2年多研究中,教师以STEM教育理念开展科探活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共计128项,约950余次;家长在家与幼儿开展相关STEM活动共计45项,约400余次。

n 提炼总结升华,形成研究成果。

① 研讨成果报告框架。

收集教师活动案例、资料与成果,整理教师优秀文章、反思,梳理课题结题报告。

2020年5月,课题组邀请到南充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任兴灵主任对课题进行指导。会上汇报了开展情况,任主任按照课题书写的要求,对格式、对阶段框架进行了深入指导。

② 梳理成果初步报告。

2020年7月,邀请南充市嘉陵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蒲大勇对课题进行指导。蒲主任提出书写报告时的四大标准,又从研究目标、内容、进程等6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指导修改。

③ 总结完善成果报告。

2020年8月,课题组成员再次召开集中会议 3次,由专人撰写成果报告,小组成员就成果报告给出修改建议。9月,再次拜访任兴灵主任对课题进行指导,根据专家指导对报告进行完善。

2.“二元之一”:认识成果“三个形成”

(1)形成了幼儿动手能力培养重要性的正确认知。

通过研究,打破传统科学活动模式束缚,聚焦幼儿动手能力发展四大要素,使家长、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改善幼儿动手能力存在的短板,意识到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其动作的协调与灵敏、初步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表现与创造能力的发展,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形成了家园协作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共育理念。

充分认识到家庭和幼儿园都是科探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家庭能为科探活动的开展提供多且广的活动资源,通过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能有效促进教师、家长教育理念与教师专业素养成长,促进幼儿动手能力发展,增近家园、家幼、师幼、幼幼情感。

(3)形成了授幼以“鱼”到授幼以“渔”的教育观念。

以STEM教育理念下开展的科探活动中,打破了以往科探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模式、家园科探活动脱节、家长忽视幼儿动手能力培养重要性等现状,幼儿在活动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探究想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使教师和家长由授幼以鱼到授幼以渔。

3.“二元之二”:操作成果“四层三级”

根据幼儿动手能力发展存在问题的现状,结合STEM理念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聚焦幼儿动手能力发展,形成“四层三级”操作成果,其中以“科探三开提供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基础—科探三课优化幼儿动手能力活动内容—科探三小追随幼儿动手能力有效实践—科探三评保障幼儿动手能力质性提升”,以期在科探活动中帮助教师与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寻找更为科学的探究模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如下图2所示:

图片2.png


图2  科探活动中“四层三级”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操作框架

教师充分把主动权交给幼儿,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从“培养基础——内容追随——有效实践——质性评价”,使他们探究过程中有话并敢说、有想并敢画、有行并敢做、有获并敢用,习得“喜操作、乐探究、善交往、敢创造”之动手能力。

(1)“科探三开”提供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基础。

通过开发园所环境、开发活性材料、开发家园资源,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之基础:

n 开发园所环境。          

以“探究”为核心,打造“三Yue空间”—即“乐趣、喜悦、超越”,从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开发自然、真实、愉悦情境,其中,物质空间能推进幼儿心理上愿意并想要进行动手探究,达到自我超越,如下图3所示:

图片3.png


图3 科探活动中打造“三Yue空间”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① 2年多来,幼儿园以“乐—乐趣”为指导思想,打造幼儿小厨房、木工坊以及科发室3类功能室,以红、黄、蓝为基调,翻葺一楼中操场、篮球场,对户外操场重改建;以“悦—喜悦”为指导思想,美工坊推陈出新,“绿色”、“清新”,兼具环保、节能、自然、个性;分园重新改建,同样以“绿”为中心,对室内外进行重新布置与修葺,青青草地、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给幼儿真实、自然、愉悦的自然探究空间。

② 以“越—超越”为指导思想渗透幼儿心理空间,以“真实愉悦的物质情境,推进想要超越的心理环境,继而引发探究活动起源”层层推进。其中,真实的物质环境可以是为了开展活动而提前预设,让孩子在与真实环境互动下遭遇现实问题,也可以是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真实遭遇的问题,在幼儿遭遇现实问题后,进一步推进心理上对发现的问题想要主动探究,进而引发幼儿动手探究活动的起源。

案例1:《做豆腐》—用黄豆做美味的豆腐

一天,分园中二班的老师让每位孩子带一盆植物装扮植物角,漂亮的植物角很快就被装扮起来了,萌萌带来了一格子泡在水里的小豆子,一开始小豆子并不起眼,但几天后,豆子居然发芽了,而且越长越高,孩子们纷纷围在豆子面前观察,于是,老师顺势开展有关黄豆的观察与探究,由观察豆芽—了解黄豆的特性—品尝有关黄豆的美食,《做豆腐》的探究活动就此拉开帷幕。

n 开发活性材料。

做好材料投放是幼儿进行有效和高质量探究前提,以“活”为核心,展开“情景投放激发兴趣、导向投放满足需要、层次投放循序渐进、个别投放因材施教、开放投放无限可能”的投放策略,使活性材料为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如下图4所示:

图片4.png


图4 科探活动中投放活性材料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① 情景投放激发兴趣。

探究,首先是要来源于幼儿真实生活情境,这就需要老师在幼儿实际生活中观察其言行,发现其兴趣点,并有意识投放材料营造情境,亦或是教师想要就幼儿的某个兴趣点去生成探究活动,而有意识投放材料。

例如,在教室里不经意投放纸箱激发对纸箱的兴趣,引发活动《奇思妙想的盒子》;在区角中投放生鸡蛋、熟鸡蛋,让孩子猜测生鸡蛋与熟鸡蛋的区别,引发活动《保护鸡蛋》;在自然角投放大量有关藕的元素,如莲蓬、荷花等,引发活动《“藕”然爱上你》……。

案例2:《有趣的自行车》—制作自行车

一天 ,老师在操场上放了一辆自行车,每天老师带孩子们去户外玩耍的时候,孩子们都会围在旁边摆弄自行车,在孩子们的摆弄下,自行车的零件被损坏了,这时老师就提议要让孩子们修自行车,孩子们通过多次尝试后,自行车还是没有修好,这可怎么办呢?子涵说:“要不我们一起做一辆真正的自行车来还给老师吧”,就此活动拉开序幕。

② 导向投放满足需要。

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生成的问题,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并以此有针对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

案例3:《一帆不风顺 扬帆再起航》——制作帆船试航

一张在木筏上的旅行照片,引发了孩子们想要制作帆船的活动,在第一次制作好小船,可试航实验失败的情况下,老师感觉有一些沮丧,可实验的失败更加激发想要进行船的制作,于是教师展开区域大联动,在班级美工区、建构区、科学区、阅读区都投放有大量关船的材料,孩子们可以动手制作各式各样的小船。

① 层次投放循序渐进。

投放的材料要根据幼儿活动的目标,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

主要表现为对材料投放数量和种类的循序渐进,不仅要精挑细选,避免材料复杂过多,亦要避免材料简单过少,同时教师要根据幼儿遭遇问题的行为及时进行调整,促进活动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科学推进。

案例4:《奇思妙想的盒子》—用牙膏盒子装机翼

青青老师在指导孩子用盒子搭建设计的过程中,发现明明这一组的小朋友在为搭建的纸飞机做机翼,可长方形的牙膏盒子怎样才能到装到更大的长方体机身上面呢?孩子们用胶水进行粘合,可不久机翼就掉了,这时青老师及时投放亮胶布、雪花片材料,孩子们首先想到用胶布进行粘合,可粘上去的机翼也不够牢固,那么老师提供的雪花片有什么用呢?青老师提示:“想一想雪花片的操作原理是什么?”在青青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以雪花片想到了用镶嵌的形式将机翼牢牢地固定在机身上。

② 个别投放因材施教。

班上幼儿发展水平不一,教师在投放材料后,要注意观察不同层次幼儿能力表现,并进行分析,从不同能力幼儿需要中及时调整材料内容。

案例5:《找房间》—给小动物找房间

中班《找房间》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投放了动物图片、数字卡片 、以及楼房,让孩子们在画好的楼房上为小动物找房间,通过观察发现,能力弱一点的幼儿没有弄清楚楼房是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找房间,于是教师及时为 他们提供了箭头,在箭头的指引下,能力弱一点的孩子也能为小动物找到房间。

③ 开放投放无限可能。

即教师要提供多种可能的材料供幼儿操作选择,幼儿在自主选择过程中可能会生成很多不可思议的想法。

如在手工活动时除了常见的纸张、画笔、彩泥、废旧材料等,还提供一些新颖独特的材料,如:黄泥、毛线、编织用的玉米皮辫子、布辫子、穿手链、裙子用得树叶、高粱秆、刺绣用的凉席、纸壳、麻袋……这些材料都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与创作欲望。

案例6:《枇杷树下的故事》—采摘树上高高的枇杷

分园的枇杷树结果啦,孩子们看到树上的枇杷都想要亲自去动手采摘,老师看孩子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小脚垫的高高的,可还是够不着树上的枇杷,于是决定和孩子们开展采摘枇杷的探究活动。

枇杷树这么高?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哪些工具?首先,教师提供了轮胎、凳子两种材料,孩子们纷纷用凳子和材料搭成小梯子,根据枇杷的高度不断调整小梯子的高度,而后教师又提供了棍子、钩子、绳子等材料,孩子们利用这些材料,有的用棍子敲打、有的用钩子直接钩在树枝上取树上的枇杷等等。

n 开发家园资源。

以“真”为核心搭建科探家园平台,在教师、家长双向转变成长的同时,最终达到幼儿通过科探活动“在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运用工程思维、动手探究问题解决方法,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动手能力发展”,如下图5所示:

图片5.png


图5 科学探究活动中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发展

① 首先,培养家长对动手能力的重视。

课题开展前,发放问卷《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活动的现状(家长版)》54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94%,初步了解幼儿动手能力的表现,以及家长对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态度,其中有15%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培养幼儿动手能力,认为动手能力仅仅就是一些简单操作;65%的家长认为应该幼儿动手能力培养,但不是非常重要的任务;20%的家长认为非常需要,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可以看出在研究初期,家长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不够了解,且不够重视。   

以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微信公众号、班级联系群、班级环创等多种形式,向幼儿的家长(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保姆……)告知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宣传STEM教育理念下的科探活动,并邀请、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活动中来,2019年、2020年,分别在课题开展中后期,再次对家长进行对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调查,我们欣喜地发现家长对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态度逐步由不够了解到愈来愈了解、由不够重视到愈来愈重视,具体如表1所示:

时间

没有必要培养

应该培养,不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非常需要培养

2018

15%

65%

20%

2019

10%

33%

57%

2020

2%

15%

83%

表1 家长对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对比表(2018年—2020年)

② 其次,鼓励家长参与科探活动真实实践。

研究初期,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开展广泛宣传、发动家长展开头脑风暴、要求家长在家与孩子共同收集资料、邀请家长来园协助活动、寻求家长帮助提供资源、鼓励家长在家和幼儿展开科探活动。

案例7:体验式家长会《蛋坚强》—保护鸡蛋不被摔坏

幼儿园一改以往家长会形式,让家长真正参于到探究活动中来,每期开学各班开展科探体验活动,如总园中一班体验式家长会《蛋坚强》。

教师首先将家长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各组提供一个鸡蛋、纸箱、绳子、报纸、水、气球等材料,让家长想办法进行第一次实践,即如何利用提供的材料使鸡蛋在一定距离外,摔在地上不坏,在一定时间内,家长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制作、集体分享,就第一次实验讨论自己小组的想法与制作过程;在第二次实验中,教师要求大家以最少的材料保护鸡蛋不被摔坏,于是家长开展第二次设计、制作、实验,当然第二次操作比第一次基础上有了更大的挑战,有的小组失败了有的小组成功了,在集体分享操作过程后,失败的小组们,再次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改进、再次进行实验。

在为期两年多的科探活动之后,家长通过真实的探究活动,达到真参与、真体验、真理解、真转变、真成长,理解科探活动精髓,转变传统科探观念,帮助幼儿在探究中促提动手能力。

案例8:家幼《搭鸡棚》—给母鸡搭建房屋

在疫情期间,大二班的一位家长(该家长是我园一名教师,其在家与幼儿开展了系列科探活动,说明科探活动无处不在,家庭也是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利用家里的大量木材,与幼儿为家里的2只母鸡搭建鸡棚,具体如下所示:

活动来源于失败的活动案例《方舱坦克医院》,起源于疫情期间幼儿与家长宅在家中,发现家里有一大堆旧木材,家长想要用木材和幼儿进行一些搭建活动,同时发现幼儿持续一段时间迷恋画坦克,于是抓住这个教育契机,想要让孩子选择用木材搭建坦克或者方舱医院,但幼儿思考想要搭建方舱坦克,这样既有医院又有坦克,于是家长追随者幼儿的兴趣给幼儿开展搭建坦克医院活动,但疫情期家里关于搭建的材料不足,坦克搭建实在太复杂,在活动陷入难以开展时,家长让幼儿自主搭建,期望在由此找到活动的突破口,在自主搭建中幼儿又想到给家里的小鸡搭建鸡棚,家长与幼儿认为搭建鸡棚比较起搭建坦克要容易一些,鸡棚搭建好后还可以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于是搭鸡棚的活动正是拉开了序幕。

引发出搭建鸡棚的问题之后,家长根据该问题初步设计了了解房屋基本构造、制作迷你鸡棚、正式搭建鸡棚、给鸡棚设计雨棚四大环节,其中,每一个步骤又有诸多小环节来支撑活动的开展,但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家长要根据幼儿的兴趣调整活动方案,其在最初只设计了四个大的步骤,在活动中两次小“意外”——发现幼儿对用木材搭建迷宫感兴趣、幼儿在设计中增添了床、烟囱、净水器等元素,于是在家长预设的下,搭鸡棚的活动还延伸出一系列持续活动。


图片6.png

图 6 家幼科探活动《搭鸡棚》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主题网络图

① 最后,注重对家长多方活动反馈。

活动成果的反馈主要通过主题墙、主题夹、学习故事、成长档案、成果汇报等来实现。

主题墙上老师会及时展现孩子们的调查表、活动设计图、活动的照片、活动的记录过程,体现幼儿科探活动的轨迹,和孩子的成长足迹,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在活动中的所思所为。

但墙面是有限的,当一个新的科探活动产生时,老师会上一次活动的资料打包,悬挂在墙上供家长随时翻阅。在每学期末,老师会根据本期幼儿科探活动撰写学习故事,制作幼儿成长档案袋,每年利用大型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将幼儿活动历程、制作结果等展示给家长,让家长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科探活动的内涵,感受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此外,还需要家长对幼儿及整个活动进行评价,以帮助教师能更好地对活动进行调整、精致。

(2)“科探三课”优化幼儿动手能力活动内容。

在动手探究过程中,需要为幼儿甄别有价值的科探活动内容,并根据幼儿的兴趣与言行不断调整、完善活动内容,以灵活性的内容去支持幼儿动手探究。期间,以“基础课程——面向全体、项目课程——面向分层、创客课程——面向个体”层层架构真实、深入、融合、开放、民主的探究内容,使幼儿动手能力由基础夯实逐步过渡到视野开阔,最后形成个性化发展,如下图7所示:

图片7.png

图7 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科探活动内容

第一层为基础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园现行主题活动;第二层为项目课程,内容可能来源于基础活动中对主题活动的深化,也有可能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所遭遇的问题;第三层为创客课程,利用来自教体局、科协、机器人中心的师资力量,尝试开设适合幼儿园阶段的简单编程等创客活动。

n 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以主题课程下的领域活动为主,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我园一直采用南师大出版的《幼儿园整合课程》,这也是幼儿园一直沿用的传统,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以“真实、深入、融合、开放、民主”的STEM理念,开展主题活动,以夯实幼儿领域知识,为项目课程的展开打下基础。

如中班上期主题活动《伞花朵朵开》中,涉及语言、社会、艺术、健康、科学五大领域,其中重点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有《爱画画的小公主》《美丽的伞》《油纸伞》《伞面渗水实验》《伞的大分类》,在着重开展科学领域活动中,教师可能会融合其他领域,在着重开展其他领域活动中,教师也可能会融合科学领域,科学探究与其他领域密不可分,并非单独存在的板块。

n 项目课程。

“项目”即幼儿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与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项目课程可能来源于基础课程的衍生,亦有可能来源于幼儿实际生活中遭遇的问题,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阔孩子视野,一般情况下,其开展为每班每学期不少于1次,而这1次项目活动则是一段持续进行的过程。

在展开过程中,全体幼儿共同经历项目过程中问题发现与解决,其面向不同层级的幼儿,又能促进全体幼儿的共同进步。例如,在小组中,有的孩子脑子活跃,能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想出更多不同的观点;有的孩子画画的好,能够综合小组的意见画出设计图;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一点,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带领一个组的孩子共同完成任务……

2019年上期小班组《开心农场》、中班组《小小飞天梦》、大班组《未来建筑师》……,均是教师追随幼儿,根据基础课程衍生出的项目课程;此外,2019年下期总园小三班《西西布布之家》、中一班《旋转的力量》《探索竹趣》……、2020年下期总园大三班《小鸡孵化器》、分园小二班《做豆腐》、分园小一班《波利和墨菲的婚礼》……,也均是追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现实问题开展的项目课程。

n 创客课程。

“创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Maker”或“Hacker”,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上的创客指有自己的想法,勇于实践创新的一群人,通过尝试开设适合幼儿园阶段的简单编程活动,让幼儿通过动手实践、自由探索将自己的创意想法转变为现实的作品,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创、做中享。

在创客课程中,幼儿园主动对接市市教体局科协,充分利用来自教体局、科协、机器人中心的师资力量,利用编程猫小火箭幼儿编程(4-7岁),在大班幼儿中尝试开展编程探索实践,将编程语句简化为带图案的编程积木,让孩子用积木编出作品,创作出动画故事、创意展示或者科学模拟实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现阶段,我们先后尝试开展了《球球大作战》《智能搬运工》《水果切切切》《灌篮高手》《拔萝卜》《给孩子科普新型冠状病毒》等活动。

(3)“科探三小”追随幼儿动手能力有效实践。

以小游戏、小实验、小制作三种形态,在三类课程中渗透幼儿动手意识、培养幼儿动手习惯、强化幼儿动手能力。其中,三种形态可能是单独存在,亦有可能相互交织、循环融合,追随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有效实践,具体如下图8所示:

图片8.png


图8 “科探三小”循环追随幼儿动手能力有效实践

n 在科探小游戏中渗透幼儿动手意识。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以游戏形式“在学中玩耍,在玩耍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中进行动手探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其中,幼儿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都在积极活动着,不断地解决游戏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这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即在激发起主动发现科学的同时,唤醒动手意识,有机将科学知识渗透到动手能力培养中去。

案例9:《拥抱大树》—探究大树的奥秘

《拥抱大树》活动来源于班级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带着班上的幼儿开展了一系列科探小游戏,如到幼儿园操场外认识幼儿园树的形态、用途;在区角中投放有关树叶制作的标本;让家长带孩子们到户外去认识更多不同种类的大树;认识各式各类的木材等等,在一系列认识树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对树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逐步引发出下一步开展以树到制作凳子的活动。

n 在科探小实验中培养幼儿动手习惯。

科探小实验关键是紧紧围绕“探究”两个字,通过“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动手习惯”,利用简易的工具、材料、仪器设备,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培养他们动手做科学的习惯。例如,透过各种颜色的糖纸来看日光灯颜色的变化等活动,教师示范一遍后,可让每个幼儿动手操作,当幼儿看到灯变成了各种美丽的颜色时,会高兴得直拍手。在小实验中,幼儿通过看看、听听、摸摸,甚至拆拆、装装,既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又能从创造和成功中获得愉快,幼儿在实验过程中一个个都变成了专心致志的“操作手”和“实干家”,这样的探究过程正符合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  

首先,它不断满足和刺激幼儿的好奇心,引起孩子探索的愿望;其次,给予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接触,感知周围的物质世界;再次,它促使幼儿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思考,从中增长智慧;同时,通过科学知识的运用,感受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最后,它给予幼儿成功的体验快乐,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幼儿动手的好习惯,亦能为进一步的科探小制作打下铺垫。

案例10:《保护鸡蛋》—保护鸡蛋不被摔坏

  在《保护鸡蛋》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设置了几种小实验层层推进活动开展。首先,围绕鸡蛋猜想一堆鸡蛋中哪些是熟鸡蛋、哪些是生鸡蛋?并在区角里投放不同的鸡蛋,激发孩子对鸡蛋的探索兴趣,而后,教师进一步让孩子实验如何从高空抛下鸡蛋,保护鸡蛋不被摔坏,孩子们从老师提供的不同材料中,纷纷实验不同的方法保护鸡蛋不被摔坏,在实验中,不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并引发了接下来孩子们做皮蛋的小制作。

n 在科探小制作中强化幼儿动手能力。

科探小制作相比较小游戏与小实验来说,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探究程度更深、更广,持续时间更长。

在过程中,以“问题发现—谈论交流—设计制作—实验解释—深化或延伸—评价反思与精致”进行探究制作,每个环节没有固定的顺序要求,可以相互交融,反复出现,可以不同环节之间的反复进退。其中,以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复探究为核心,强调操作过程中工程意识的介入,重视设计与制作,即幼儿的实践环节,以期在过程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发展,达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案例11:《移动的娃娃家》—满足孩子们想要移动的娃娃家欲望

《移动的娃娃家 》起源于教师的一次突发奇想——孩子们在幼儿园最喜欢什么?教师辛辛苦苦为他们创设的活动区,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如跟孩子们来次心与心的交流……通过谈话,出乎教师意料地指向了小班时常玩,而大班起就已经“废弃”了的角色游戏“娃娃家”。于是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了设计其心中的娃娃家——纸箱变身制作移动的娃娃家——变身土木工程师安装娃娃家门、窗、屋顶等活动——变身艺术家装扮美美的娃娃家——遭遇娃娃家没有光线怎么办——结合小汽车天窗,想到用白色薄膜改进娃娃家——娃娃家后续运营问题……

整个过程有机地将科学、工程、技术、数学甚至艺术等领域融合在一起,孩子通过相互协作,经历了设计、测量、估算、镂空、雕刻等工序,学会比较熟练使用胶水、胶布、刻刀、尺子等多种工具,促进动手能力发展。

(4)“科探三评”保障幼儿动手能力质性提升。

评价应贯穿活动始终,目的是帮助教师、家长判断幼儿习得的内容多寡与深度,以“成长档案袋”为主要评价工具,以“学习故事”反思为评价核心载体,在幼儿活动中进行纵向与横向评估,包括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评估,其往往是交叉使用的,将评价贯穿于活动始终,在持续化的评价中,不断精致优化活动,保障幼儿动手能力培养质量。

n 谁来评?

幼儿园活动强调教师、家长与幼儿之间的合作,因此评价应该由教师、家长和幼儿合作实施。

 

谁来评

评价主体

评价方式

幼儿

口头交流、符号图例、日常互动

教师 、家长

访谈、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反思性日记、成长档案袋

表3 科探活动评价中“谁来评”保障幼儿动手培养质量

n 评价谁?

包括评幼儿、评活动两部分。其中评幼儿:聚焦幼儿操作灵敏与协调、探究欲望、合作能力以及创造力四大维度描述幼儿动手能力发展、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与语言,反思其行为背后意图、幼儿是否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评活动:幼儿各项活动是否达到所预设的学习目标、幼儿在活动中的感受、活动持续性与融合性。

项目

主体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

评幼儿

幼儿动手能力发展描述,主要聚焦幼儿操作灵敏与协调、探究欲望、合作能力以及创造力四大维度。

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与语言,反思其行为背后意图

幼儿是否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评活动

幼儿各项活动是否达到所预设的学习目标

幼儿在活动中的感受

活动持续性与融合性

表4 科探活动评价中“评价谁”保障幼儿动手培养质量

n 怎样评?

评价是镶嵌在真实任务中的,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不可分的一部分。在对儿童的评价、对活动的评价都可以采用非正式评价和正式评价进行,通过对幼儿与活动的评价,教师才能够对上一步的活动作出评估,从而对下一步活动作出调整。  

 

 

 

项目

要求

评价过程

怎样评

持续评价贯穿始终

原有动手能力经验评价——针对幼儿某一行为或活动后动手能力发展作出个别性评价;就活动作出整体评价——根据评价及时优化活动方案——对优化后的方案进一步进行实施——再次循环评价、优化、实践——撰写学习故事、形成幼儿或教师成长档案袋

表5 科探活动评价中“怎样评”保障幼儿动手培养质量

案例12:《探索竹趣》—制作竹花盆

《探索竹趣》来源于教师在幼儿的一次同伴交流活动,由发现班级幼儿对挂在墙上的竹子饰品,引发对竹网的兴趣——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竹子,引发对光秃秃竹子的好奇——幼儿主动生成要自己制作竹制品的活动——师引导幼儿自行分组设计竹制品——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竹制品——师幼共同实验竹制成品适用性并进行改进——再次对改进后的竹制品成品进行测试、完善(期间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等领域)。

对幼儿豆豆在探究竹子活动前后动作能力发展,作出相关描述,具体如下表2所示:

项目

动手能力要素








前期动手能力









活动后动手能力发展

 

 

 

 

 

 

 

探索竹趣

动作灵活协调

1.会使用小刀、剪刀,但不会使用锯子、钳子等工具。

2.不能熟练地戴手套,需要成人帮助

1.会使用锯子、小刀等使用,知道怎么将圆圆的竹筒化身成竹条

2.会使用竹条、钳子等进行编织、捆绑

3.能熟练戴手套,知道在操作时要用手套将小手保护好。

初步探究力

科学知识:

1.见过、摸过竹子,知道竹子是绿色的,一节一节的。

2.吃过竹笋。

3.见过竹子做的手工艺品。

科学知识:

1.品尝竹笋的味道,知道竹笋对身体发展的好处

2.了解竹子的内外构造;由笋竹子的生长过程;竹子的用途;花盆底部留有洞口以便植物呼吸

设计制作:

1.设计:运用各种资源查找竹制品样式,绘制设计图

2.测量:用实物测量的方法,让制作品不同部位所需材料长度相等等,利用软尺、直尺、实物等测量竹子的长度等。

3.估算:估算制作成品大概需要多少竹子?多少竹条?一根竹筒可以裁成多少不同大小的竹条等。

交往合作力

跟家长有一起了解竹子的知识

1.同伴、师幼间交流,描述有关竹的相关活动

2.分组设计制作品——实际编制设计品——投入使用优化改进,集集体智慧完成制作品

3.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表现与创造

将竹子当做玩具来玩,比如说把竹叶当做娃娃家里炒的蔬菜

1.同伴协作动手设计花盆

2.小组动手给编制好的竹制花盆涂色、种植盆栽

表6 《探索竹趣》活动前后幼儿动作能力发展对比描述表

可见,在《探索竹趣》科探活动中,有机地将科学、工程、技术、数学甚至艺术领域融合在一起,引导幼儿主动积极探索与创造,在动作灵活与协调性发展方面学会了熟练运用小刀、锯子、手套等工具,甚至用竹条捆绑等能力;在初步探究能力方面不仅从中获取有关在传统科探活动中有关竹的科学常识,同时获取设计、测量、估算等能力;在交往能力方面,能够与同伴协作集集体智慧完成竹花盆制作,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情感;在创造与表现力方面同伴完成花盆制作后,对花盆还进行精心装饰。

(二)研究效益“三润美”

在为期近两年来的研究与实施中,研究组根据幼儿园实际现状,巧妙结合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在教师、家长双向协作下,我们欣喜地感受到:第一,家长、教师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了全新认识;第二,通过科探活动新模式建构与实施,幼儿动手能力发展有了实质性新突破;第三,家园互动质量得到质性飞跃,双向合力不断实践渗透,使得科探之花不断润就孩童成长之美、教师发展之美、名园效应之美。

1.科探润童心,浸育幼儿成长之美

实现五个真性转变:真生活、真问题、真探究、真运用、真成长,培养利于幼儿终身发展之动手能力——喜操作、乐探究、善合作、敢创造。

幼儿在国家、省、市、区等各项各类比赛中屡获佳奖 ,包括参加四川省体育大赛,荣获球操一、二等奖各1次、体操二等奖1次、足球三等奖1次;参加南充市机器人大赛获一、二、三等奖40余人;参加各级各类美术比赛、文艺活动均获得极佳成绩。具体表现为:

(1)喜操作:玩中做玩中学。

在传统科探活动中,教师往往占活动的主导地位,这个时候教师更加注重活动的过程,虽然孩子在整个过程中也有观察探究等环节,但这种探究仅仅是通过一系列小实验让孩子观察一个现象,随后告知孩子一个道理,与这种浅尝辄止的科探活动不同,在STEM教育理念下的科探活动中,孩子通过在操作中游戏、在操作中实验、在操作中制作,在玩中做、玩中学,培养了喜爱操作的兴趣与意愿,促进动手能力的发展与进步。

案例13:《小小飞天梦》—制作和飞机有关活动

《小小飞天梦》起源于中班基础课程《认识飞机》,中班组以建造飞机为问题解决,开展探究活动,各班级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和特点,围绕建造飞机的问题开展系列操作活动,如《弹力的认识》《折纸飞机》《助力飞翔》《一群小人乘机啦》《啊!如何让我飘扬》……

(2)乐探究:真问题真解决。

在以往科探活动中,教师往往只是让幼儿进行简单的科学观察与探索,然后告诉幼儿一个原理,对于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来说,这样浅尝辄止的探索活动是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缘由的,更没有办法长远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本研究中,教师根据幼儿在日常活动或者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实验—改进—再次循环往复,其结果是开放式的,整个过程教师并不仅仅告诉幼儿一个科学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获取动手的能力。

案例14:《青菜浇水器》—解决靠近墙内青菜浇水难问题

《青菜浇水器》起源于一次孩子们的意外探讨,一天,红红和明明发现自己班上种植的青菜有长得好,有的却长得不好,这一点引发了班上孩子们的好奇心,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一致得出:由于靠近墙里面的菜离外面比外面的菜远,导致靠里面的菜浇不到足够多的水。所以孩子们决定要亲自制作一个青菜浇水器,帮助靠近墙里面的菜也能浇到水,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了解了一系列有关浇水器的知识,围绕如何浇到靠近墙的菜展开各种设计与实践,在探究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试错、改进、再试错、再改进,最后制作出有长管子的胶水器,解决了距离比较远的菜浇水难问题。

(3)善合作:小社会大作用。

在研之前,课题组就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发现幼儿存在合作能力不够强的现象,通过研究,在探究活动中,幼儿在不经意间共同发现某个问题,并通过相互协作共同操作、实践去解决问题,看似不经意,却不知不觉中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习得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5:喵喵妙妙屋—给流浪猫搭猫屋

《喵喵妙妙屋》起源于幼儿园有许多流浪猫,孩子们看到这些猫猫一到冬天没有地方可以去,有的猫猫刚出生,猫妈妈到处给小猫找居住的地方,豆豆突发奇想:“不如我们给它们建个小屋吧”,孩子们纷纷回应要给猫猫建小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合作,从收集材料到设计猫屋到搭建猫屋,猫屋搭建好后,孩子们在猫屋旁继续投放食物,让小猫习惯在猫屋居住,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圈子里,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不仅达到了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同时达到了人与物的共生共长。

(4)敢创造:新挑战新收获。

创造要贯穿活动始终,同时也需要用创造的思维与精神参与活动,孩子们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挑战与收获,通过科探活动的开展,我们不仅要孩子有想法,还要敢想、敢说并敢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善于表现与创造的能力。

案例17:小鸡孵化器—做孵化器孵小鸡

2019年总园大三班《小鸡孵化器》活动中,教师发现本班幼儿对孵小鸡的兴趣,一天,晨晨和自己同桌的小朋友提出:“我们想要尝试自己孵小鸡。”这个想法让全班小朋友都跃跃欲试,可是,制作孵化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孩子们可以实现吗?活动在老师的猜想中展开,但老师一直跟随孩子的兴趣层层推进本次活动。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从有关小鸡孵化、制作孵化器等资料收集—引导孩子设计孵化器—邀请家长来园一起动手制作—帮助孩子寻找有受精卵的鸡蛋—请家长每夜帮助看护孵化出来的小鸡—假期将小鸡送到乡下喂养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最大的困扰就是做出来的孵化器没有可以保暖的灯,这时然然提出:“我们可以在里面多铺一些棉花”,小星说:“我们可以在网上买些半成品烤灯来加工呀!”孩子们一次次尝试,在一位小朋友奶奶的帮助下(这位奶奶有孵小鸡的经验),小鸡终于孵化了出来,当然孩子们还有更奇思妙想的想法,也就展开了这个活动的后续活动——用木工坊旁边的栅栏搭鸡棚……

2.科探润园丁,成就教师发展之美

实现五个真性转变:真重视、真理解、真追随、真反思、真成长,成就教师三大发展之美——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内外兼修。

 

项目

论文发表情况

课题(优秀成果)获奖

省级

市(县)级

小计

省级

市级

汇报交流

小计

统计数

8

6

14

2

6

3

11

表7   近2年来研究论文及个人获奖情况统计表

 

项目

 

县级以上个人荣誉

公开课(讲座)

指导学生获奖

市级以上公开课(讲座)

省级以上公开课(讲座)

省级以上

 

市级

统计数

10

30

5

95

35

表8  近2年来教师以及指导幼儿获奖统计表

(1)推崇高尚师德,做到德才兼修。

在广泛学习国家、省、市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基础上,课题组把科探活动同时融入到教师们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坚持思想铸魂,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

在为期两年的研究中,我园教师基本实现了重视幼儿动手能力培养,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将课程的主动性更多地还原给孩子,关注幼儿的言行,在幼儿行为的背后去挖掘具有具有探究意义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强大的知识储备与不断学习,不仅要做到具备高尚师德,更做到了德才兼修。

(2)重视手脑同盟,做到教学做合一。

在为期两年的研究中,老师由看得见—看得懂—跟得上—玩转科探活动,在教师眼中,儿童的形象由活泼可爱的群里体转为独立、有价值的个体;手中的教育行为由放任幼儿或控制幼儿,到支持幼儿、观察幼儿、思考幼儿转变;教育目标由漫无目标到支持儿童,寻找解决的问题转变;脑中的活动意识由“教”、“学”、“玩”,转变为教、学、做的平衡,重点关注自发、引导、探究,使孩子在小小指尖中玩转思维大智慧。

(3)关联发展主线,做到终身学习。

在研究持续实践和推进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提升,逐步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理念,幼儿园形成三层级发展关联线做到终身学习、内外兼修。

第一,领航名师传帮带。幼儿园有正高级一名,高级教师5名,四川省教学名师1名,四川省优秀教师1名,南充市学科带头人5名,西华师范大学校外硕导2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兼职教师若干,硕士研究生2名。

第二,骨干名师立中坚。幼儿园教师多次受聘为西华师大、乐山师院、川北幼专等院校国培计划的授课专家;幼儿园出版专著两册《幼儿科技启蒙教育》和《家园一体 和谐共育》;多名教师担任高等教育学前系列教材《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管理》等的主编、副主编、编委。幼儿园也多次承办、参与各级各类现场会,一展骨干名师风采。

第三,青年名师正萌发。通过走出请进,集中培训和分类培训,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师徒结对为基础,抓好优质课展评、示范课展示、送教下乡等实践活动,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青年教师们在诸如省市“信息技术大赛”、“教学竞赛”、“技能比赛”等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3.科探润园所,铸就名园效应之美

课题组紧扣我国培育全面发展人的时代背景,以弘扬科探、推行新范式、示范大辐射不断打造名园效应。

(1)紧扣发展需要,弘扬探究好品质。

研究紧紧扣住未来社会发展全人之需求,结合先进的STEM教育理念,在本园与科探活动的不解渊源下,以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为目标,一是在幼儿园内部革新传统的科探活动理念与模式,在园内营造、弘扬科探精神;二是合理利用家长、社区、社会等广大资源,使其在参与活动开展的同时,达到自身科学素养的转变与提升,在园外广泛地弘扬科探好品质,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只会动手的孩子,更是在孩子操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利于其终身发展的动手能力。

(2)整合多方资源,推行科探新范式。

首先,建构保障范式。研究中,课题组对全园16个班级进行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初步建立了相关的研究制度,建立“家庭、幼儿园、教师、幼儿”一体化科探活动开展范式,并构建完善的管理方略与激励机制,使家庭、幼儿园、教师可以围绕对幼儿进行科探教育的目标努力;其次,确保了全员参与。在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家庭全部成员,幼儿园教师及管理层及其他相关部门需要共同配合并提供多方、广泛资源,保证幼儿在丰富、自然、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探究活动;再次,建立了合作模式。幼儿园、家庭共同合作,通过会议、调研等形式定期进行活动讨论,不断完善工作内容,促进幼儿园、家庭、教师的沟通与合作。

(3)开拓多种渠道,展开示范大幅射。

我党多次重要会议上指出,培养创新人才与全面发展的人对当代复兴的重要意义。课题组一方面在全面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加大对宏观意义上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宣传,让教职员工、家长及幼儿感受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意义,以及科探活动对其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化、信息化的发展,媒体融合正成为时代趋势。在“科探活动传承弘扬过程中,通过各种现场会、参观交流、讲座培训、网络媒体等方式,推进“以小带大,以虚促实”的宣传发展路径,形成了包括成都、阿坝、营山以及三区六县姊妹幼儿园范围内示范辐射效应,实践证明该研究经验不仅适用于我园,也适用于其它公、民办园所进行实施推广。

 

九、参考文献

(一)专著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邓晓辉.幼儿现代科技启蒙教育[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3]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二)硕博论文

[4] 李扬.STEM教育视野下的科学课程建构[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4:3-60.

[5] 秦赛.项目教学视野下学前STEM教学活动的建构与反思[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8.

[6] 丁娴.美国学前阶段儿童STEM课程研究一以马萨诸塞州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7] 柴淑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8] 尚燕红.“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9.

[9] 王天业.幼儿园科学教育园本课程-回归生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1.

[10] 王凌,昆明市五华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6.

[11] 席岳歆,幼儿园科学集体教育活动中的儿童行为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0.

[12] 吕艳,幼儿园集体科学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观察研究-以邯郸市为例[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2.

[13] 钟晓,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以幼师物理教学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3.

(三)期刊

[14]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15] 魏晓东,于冰,于海波美国STEAM教育的框架、特点及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

[16] 赵慧臣,陆晓婷.开展STEAM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访美国STEAM教育知名学者格雷特·亚克门教授[J]. 开放教育研究,22(5),5-6.

[17] 杨晓萍,杨柳玉,杨雄.幼儿园科学教育融入STEM教育的核心价值与实施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2018.(10).

[18] 郑玲,幼儿园科学园本课程的开发现状调查[J].基础教育研究,2017.(1).

[19] 王晓樊, 我国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13.(6).

[20] 黄训君,关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5.(10).

[21] 吴志勤,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实施现状与反思—以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为例[J].科教文汇,2014.

[22] 周京峰,不同层次幼儿科学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

[23] 王娟.动手能力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J].幼儿教育,2016.

[24] 黄露.解放幼儿头脑与双手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J].时代教育,2013.

[25] 陆斯琪.生活即教育——浅谈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J].教学交流,2014.

(四)其他

[26] 徐群.袁育华.蒋新苗.科学的认识手与培养学前儿童的动手能力[z].

(五)外文文献

[27] Mederic M. Hall,Ryan C. Kruse.Sports Ultrasound Training During a Pandemic: Developing a “Hands-on” Skill Through Distance Learning[J],2020.9.

[28] Blinch Jarrod,Gonzalez Claudia L R.An evaluation of visuospatial skills using hands-on tasks[J]2020.10.

[29] Hirakawa Akihiro,Wakabayashi Toshihiko.Hands-on Simulation versus Traditional Video-learning in Teaching Microsurgery Technique[J]2017.5.


  • 1-1.jpg
  • s-1.jpg